2019年8月19日

高等教育实力榜:京沪汉宁西居前五

作者 立言

人才是城市竞争中的重要一环,高校多、高等教育实力强的城市,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优势愈发明显。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全国主要城市的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数量、高校数量等数据后发现,直辖市、大区中心城市的高教实力位居前列,尤其是京沪汉宁西,稳居前五。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南北经济发展特点的差异,很多北方名校也在南下,设立新校区,更进一步贴近就业和科研成果转化地。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地统计公报的口径差异,部分城市的在校生数据没有具体区分本专科和研究生,个别重点城市因数据不足没有纳入统计。

被统计城市中,广州的在校大学生数量位居首位。2018年广州市统计公报显示,当年的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32.36万人,在校生108.64万人,毕业生29.04万人。

郑州位居第二,同期全市普通本专科院校61所,招生32.9万人,比上年增长12.6%;在校学生99.3万人,增长6.2%。除此之外,武汉和成都的在校本专科生数量也都超过了90万人,分别是96.9万人和91.3万人。

但衡量一个地方的高教实力,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研究生招生点越多、在校研究生数量越多的地方,高教科研实力往往越高。因此,广州和郑州虽然在校本专科生数量位居前两名,但若论高教综合实力,与第一阵营还有一定差距。

从在校研究生数量来看,广州位居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和西安之后,排第六位,这也基本符合广州的高教实力,因为广州的在校生中,高职大专占比非常大。

教育专家、中山大学教授冯增俊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广州乃至广东的高职大专院校占比较高,由于比较贴近就业市场,就业率比较高,但在高端科研方面,只有中山大学等少数学校突出一些。

他说,广东原来处于海防前线,高校的底子比较薄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虽然经济崛起了,但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视仍不够。近年来,广东正在积极补足这方面短板。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郑州。尽管在校大学生数量多,但郑州的在校研究生数量仅为3.02万人,在被统计城市中位居第20位,排在兰州、南昌等城市之后。这是因为,作为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的高考人数虽然全国最多,但整个河南只有郑州大学这一所211大学,河南的一本大学录取率也是全国最低的,大量的考生只能选择上高职大专院校。因此,郑州乃至河南的高教实力十分薄弱。

与广州、郑州相反,北京和上海虽然在校本专科生数量都只有50多万人,但两市在校研究生数量分别达到了38.6万人和15.85万人,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十分明显。这也说明,京沪的好大学居多,高职大专生占比较少,整体高教实力十分雄厚。

比如,从211大学的数量来看,北京达到26所,在全国遥遥领先;上海达到10所,稳居第二。

京沪之后,武汉和南京不分伯仲,两市2018年的在校研究生数量分别为13.8万人和13万人。

从大学构成来看,两市的名校组合也十分相似。武汉有武汉大学和华中科大这样的“文理CP”组合,还有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大、华中师大这些重点高校。而作为华东大区中,上海之外的另外一个高校重镇,南京也拥有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这样的“文理CP”,另外还有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大等名校。

西安的高教实力也稳居前五位,同期在校研究生数量达到了10.41万人。西安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且理工科院校十分突出。

广州、成都和天津位列第六至八位。至于前十中最后两个名额,综合各项数据来看,长沙、重庆、哈尔滨和杭州这四个市差距很小,在校研究生数量都在6.4万人到6.8万人之间;从领军的大学来看,哈尔滨坐拥哈工大,杭州坐拥浙大,这两市的总体实力稍显抢眼一些,可以位居前十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大区的优质高校主要集中在大区中心城市不同,东北大区的名校、重点高校较为均衡地分布在沈阳、长春、哈尔滨和大连这四个副省级城市。反而是作为大区中心城市的沈阳,总体高教实力并不凸显,甚至不如区域内的其他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