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9日

李易峰出任德国康巴赫的品牌代言人,这却是地道中国货!

作者 立言

李易峰以及经纪团队或许并不知道,其刚刚官宣成为德国康巴赫的品牌代言人,却是一家地道的中国公司经营,而且是一家员工不到50人、社保参保人数只有9人的小微企业。

 

8月18日,是个好日子。就在这一天,近年来人气颇高的明星李易峰,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喜讯:很高兴成为德国康巴赫品牌代言人,跟我和康巴赫一起开启健康愉悦厨房新体验!

不过,在中国厨具行业,对于康巴赫这个所谓的德国品牌,以及这个品牌的拥有者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的质疑声,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多位业内人士在与家电圈交流时直言:康巴赫,是一家企业在德国注册的一个品牌,没有百年德国厨具品牌的基因;同时,还有业内人士想不明白:在信息如此公开透明的今天,一些企业和小老板们,还在搞“假洋鬼子”的商业把戏,难道就不怕被曝光后连底裤都输掉了?为什么不踏实做产品来赢得信任?

起诉苏泊尔侵权,康巴赫火了一把!

康巴赫这个家庭厨具品牌进入大众视野,还要从2019年双11大促前夕,其从公司所在地浙江跑到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苏泊尔新上市的某款产品使用了康巴赫的蜂窝不粘专利技术,涉嫌严重侵权。随后一段时间,苏泊尔被康巴赫起诉专利侵权的新闻,将这个品牌推向了行业和市场的潮头浪尖。

家电圈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2020年3月6日,浙江省杭州市中院知识产权庭开庭审理了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与苏泊尔及其代理商、经销商的相关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一事,当庭并未宣判。有知识产权律师直言,这种知识产权的官司就是一场拉锯战,没有1、2年是不会有最终结果的。企业却可以利用专利官司营销。

公开资料显示: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正是康巴赫品牌炊具的运营者,也是这一商标的持有人。这家公司成立于2012年7月,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500万元,法人为周和平,为自然人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周和平出资349.95万元、持股69.99%,阮贵南投资150万元、持股30%,严卫星出资0.05万元,持股仅为0.01%。这是一家地道的中国本土企业,并非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设立的公司。

比如说,韩国三星电子在中国的公司,为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其唯一的股东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法人为韩国人崔胜植,公司类型为外国法人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9719.61万美元;同样,日本索尼在中国的公司,为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法人为日本人高桥洋,公司唯一股东为外国法人索尼海外控股有限公司,出资金额为12155.7万美元。同样,来自德国的博世西门子家电集团,在中国的注册公司为博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其法人为SCHUBERT LARS,唯一股东同样为外资法人。

然而,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最大股东为法人周和平,其为中国自然人而非外国法人。同时,周和平还实际控制过6家公司,除了巴赫厨具外,还有浙江中康厨具,以及浙江渭开饮料、浙江大马力饮料、玉林大从压力锅配件经营部(注销)、永康家乐福饮具制造厂(吊销)、武义迅泰汽车配件公司(注销),可以说是横跨五金厨具、饮料、汽车配件等多个行业。

来自天眼查的数据显示,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员工少于50人,而参加社保人数仅为9人,属于一家典型的小微企业。

自称德国品牌,康巴赫上演无间道

不过,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公开对外的宣传(包括且不限于公司官微等平台)显示:不粘锅品牌领导者德国品牌康巴赫于2012年进入中国市场。但是,早在20多年前,苏泊尔等众多企业,就已经在中国市场推出不粘锅产品。而进入中国市场的康巴赫直到去年11月才因为起诉苏泊尔侵权,又被苏泊尔反诉后,才进入很多业内人士的眼帘。

家电圈获得的多份资料显示:自称德国品牌的康巴赫,其商标于2013年在当地申请的;且在德国商标申请之前,相同文字和图案已于2012年在美国和欧盟提交商标申请,申请人则是浙江KBH。更有意思是的,无论是在德国,还是美国、欧盟申请的商标,均是KBH康巴赫的“字母+中文”组合。这也意味着,2012年在中国市场上市的康巴赫品牌锅具,早于其在德国进行商标注册的时间,属于在中国市场“早产一年多”的德国品牌。

这一情况,对于西门子、飞利浦甚至是伊莱克斯、索尼等外资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比如德国的家电企业,博世西门子家电集团,其实在进入中国之后才注册了西门子、博世等中文商标;同样,索尼、飞利浦这些中文商标,也是在中国市场申请的中文字号注册,而不是在海外先注册的。来自外资企业的人士告诉家电圈:判断一个品牌,或者一家企业是否为外资,一是要看公司的工商注册信息,是否为外资法人;二是看商标注册及其持有人,是否为外资法人。可以肯定的是,外资企业在没有进入中国之前,是不会同时注册英文与中文商标。

早在20多年前受到中国市场用户对于外资品牌的信任,在中国出现一大批的“假洋鬼子”,即由中国公司跑到欧美等国注册一些商标,然后再由中国公司通过“合作”、“租赁”等方式,将这些所谓洋品牌引进中国。同时,为达到“以假乱真”目的,一些企业甚至还会通过“保税区”一日游,将一些在中国生产的产品,通过保税区上演一轮“先出口再进口”漂流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当年轰动家具行业的“意大利达芬奇”现象。

康巴赫到底是不是纯正的德国品牌,或许已不再重要。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7年,浙江巴赫厨具公司所在地的武义县市场监管局,就因为其在康巴赫品牌锅具的市场宣传推广中使用德国厨具品牌等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违法行为,对其罚款1万元。